时间:2008-11-03 19:42:53
记者首先探访的是麦凯恩的家, 位于亚利桑纳州菲尼克斯(即凤凰城)市区的一幢高档公寓;他们一共花466.68 万美元买下两个单元
麦凯恩夫妇的公寓入口处
和共有七八处房产的麦凯恩不同,奥巴马夫妇仅在芝加哥拥有一幢住房。在离芝加哥大学不远处,记者见到了奥巴马夫妇的家。这里已成重点保护对象:5 辆警车和若干辆无标志的特勤汽车,分布在记者能看到的西、南、东三个方向,警员和特工至少有10 人,临近的公交车站也已改到稍远的地方。相比之下,麦凯恩位于家乡亚利桑纳州凤凰城的一幢高档公寓,则没有任何明显的保安措施,公寓大堂内也无保安人员。撰文/ 摄影 洪立(发自芝加哥)
今年的美国大选发生过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几个月前,一家政治新闻网站在电话采访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时,冷不丁问了一句:你有几套房子?“我有??这样吧,过会儿我让助手给你回话。”麦凯恩随口答道。
消息一传出立即引起哄动。有人指责麦凯恩房子多得记不清,与民众严重脱节;尤其值此次贷危机爆发、不少美国人都无处容身之际。电视滑稽节目则如获至宝,时常用这件事拿麦凯恩开涮。
有好事者不嫌麻烦地搜寻房产记录,帮麦凯恩作了个统计,算出他共有七八处房产,包括在地处美国西南的家乡亚利桑纳州的三四处,在加州海边的一处,在弗吉尼亚州的一处(供他在参议院上班期间居住)。相形之下,奥巴马夫妇只在芝加哥拥有一幢住房。
此行来美国之前,记者已决定探访一下两位候选人的家—这不失为报道大选的一个有趣视角。有人从投资策略判断总统角逐者个性,谁说不能从择房来看人呢?没准有人还会“爱屋及乌”或者“爱乌及屋”。两家的所在地分别排名美国城市人口榜的第3 和第5 位,均堪称重要城市,尽管它们分属铁杆的红色州和蓝色州。
临行前,记者经过一番网上搜索,锁定了两人的家庭地址,还看过了他们住房外观的大致模样,以便到达时识别。
奥巴马的家位于格林伍德大道5046 号,这里已成重点保护对象:5 辆警车和若干辆无标志的特勤汽车,分布在记者能看到的西、南、东三个方向,警员和特工至少有10 人.
奥巴马家是一幢单门独户式红砖楼房,下面被绿树捂得严严实实,只有上面露出一小部分:斜屋顶
麦凯恩公寓:看不到守卫者
由于行程由西向东,记者首先探访的是麦凯恩的家。当然,他和富婆兼美女(尽管已经年过六旬)妻子辛迪拥有的那么多房子记者不可能一一走遍,只能选择他们的主要住处:位于亚利桑纳州菲尼克斯(即凤凰城)市区的一幢高档公寓;他们一共花466.68 万美元买下两个单元。
公寓的地址是驼背路2211 号。驼背路是菲尼克斯市东西向主干道之一,要找到并不困难。不过这条路分东西两段,两头都有2211号。记者先找的是东段。“应该就在这一带。”一位当地人告诉记者,“因为这附近都是有钱人的房子,越往西去档次越低。”
最大的麻烦是这里的烈日——尽管已到10 月下旬,但天空中的赤日炎炎还是让人不堪消受。在旧金山这样凉爽宜人的城市,步行半小时是件很惬意的事;而在菲尼克斯,如果在没有遮荫的马路走上二三十分钟,你很可能就会中暑倒地。难怪当地人几乎动辄开车,街上很少看到行人。记者向旅馆的韩裔老板问路,他也只懂得报出车程。
有人曾说,来自凤凰城很恰当地道出了麦凯恩擅长绝处逢生的本事。记者的感想是:甭管最终你能否“重生”,在这里“浴火”是必然的。当地居民也承认,亚利桑纳是全美皮肤癌第一高发区。
菲尼克斯还有一个特点:和西邻南加州一样,这里墨西哥人的比例也很高,所有公共设施的说明大多为英西双语对照,在旅馆房间收看到的电视台很多都讲西语。
记者坐车来到驼背路与24 街交叉的路口,见24 街路边一幢玻璃幕墙大厦与网上看到的图片外形无异,不由得心头一喜。绕着大厦走了大半圈,入口终于找到。里面的保安人员解释说,这里是一家保险公司的写字楼,并非麦凯恩的公寓。不过好心的他也给记者指了路—就在一两百米外的另一条街。显然网上那些图片搞错了。
按他的指点,10 来分钟后记者终于看到这幢漂亮的公寓楼。它和外面的马路隔着车道,以保证相对的清静和隐私。车道旁竖着一块落地式高档路牌,上面用烫金图案和文字标注着公寓地址:“驼背路2211 号”;两边种着棕榈树。
大楼共有12 层,顶楼为大挑高式结构,底层和地下都是车库。记者沿着车道斜坡走上去,路上没有看到任何明显的保安措施,大楼入口处有一喷水池。记者推门进去,没看到保安人员,于是径直走向坐在大堂办公桌后的物业管理员。
这位叫史蒂夫的小伙子一听记者说明来意,就礼貌地解释:“对不起,我们不能就麦凯恩参议员的任何事接受媒体采访,这是上面的规定。您要在外面拍照我们管不着,但在里面请不要拍照。”
这也在意料之中。不过趁他接电话之机,记者悄悄按了下快门,拍下了大楼电梯间的样子。没机会一睹麦宅,但从大堂和外观看,这幢公寓档次虽然不低,似乎也未达到奢华的地步。
出来的路上,碰到刚才进楼的一对中年男女。他们是来看望朋友的,居然都不知道麦凯恩就住这里。记者给他们留了名片和电话,让他们问问朋友是否愿意聊聊她的邻居,不过至发稿时,记者一直没有等到电话。
在迈阿密见过奥巴马后,第二天记者往西北远上芝加哥。住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寻找他的家。
奥巴马的家位于格林伍德大道5046号。这一带虽然距名校芝加哥大学不远——沿着格林伍德一直往北就到芝大,却属于治安名声不佳的芝加哥南区。
向几位当地人问了路,记者乘坐著名的高架铁路“绿线”,在第51 街站下了车。出站后马上就能感受这里的危险性:外面有三三两两的黑人青年在闲逛、打量行人。
由于胸前挂着相机,记者退回站内。这时又有一位中年的黑人妇女上前问:“你会说英语吗?”得到肯定回答后,她拿出一张标着5美元、貌似食品券的纸条,好像想兜售给记者。“你别去惹人家!”检票处的黑人胖大姐向她喝道。“好好好,你是老板。”那位中年女子讪讪走开。记者向那位好心的大姐打听。她证实说:“这里是不大安全。偷东西、抢劫的都有,还有打枪的呢。你要当心一些。”她告诉记者,在门口坐15 路车,就可以到要找的地址;她以前不知道那里就是奥巴马的家。
15 路车来了, 记者谢过检票大姐上了车,问司机师傅应该在哪站下。和大多数美国公交车司机一样,这位叫阿历克斯的黑人小伙也很肯帮忙。“那个站现在不能停,我会让你就近下车。”一听说记者从中国远道而来,找的就是奥巴马的家,他一直开到离奥家尽量近的地方让记者下车,并介绍说他在奥巴马没有竞选总统时就认识他了,也和他握过手,尽管彼此不很熟悉。
记者下车刚拍了第一张照片,前面警车中就出来一位穿黑色防弹衣的黑人女特工,说:“这儿不能拍照,要拍只能到对面铁栏杆后的指定区域。你去问那辆警车上的警察和特工。我们也不接受采访,要采访得打华盛顿美国特勤局的电话。”她旁边站着一个穿制服的芝加哥当地警察。
记者过了马路,沿着铁栅栏走到另一辆警车附近,一位穿套头衫的壮实特工就微笑着向记者说了几条规矩:不能再往前,不能拍周围的保安措施,特工不接受采访。“至于我们的cpd(芝加哥警察局)同事是否愿意接受采访,你得问他们自己。”说罢他指指旁边穿深色警服的一个警察。对方摇摇头,说:“我也不接受采访。”
奥巴马家是一幢单门独户式红砖楼房,下面被绿树捂得严严实实,只有上面露出一小部分:斜屋顶、老虎窗、两个烟囱和一个碟形卫星天线。这一带的楼房、环境都不错,比刚才的绿线车站强多了。难怪这幢房子能值上百万美元。
奥巴马家门前的东西向马路是海德公园大道东段,路面朝他家一侧的三分之一宽度被水泥路障隔为禁区,竖着“禁止进入”和“限速30 英里”的警告牌;东边朝着的格林伍德路同样如此。路对面有一座圆顶大教堂。
记者见从格林伍德路走出几个行人,便问那位男特工:他们要偷拍不是很容易吗?这位特工休姆回答说:“没错。但我们知道这些人是谁。况且一旦被发现,他们就会丧失从这里路过的权利。”
记者拍了几张照片,见天色渐暗,没什么可拍,就掏出小本子记下观察到的东西:5 辆警车和若干辆无标志的特勤汽车,分布在记者能看到的西、南、东三个方向;警员和特工至少有10 人;路口三个人闲着无聊,正在那里说笑。
“对不起,您在干什么?”走过来一位特工。记者解释说,既然一些角度不让拍照,我就随便记点东西,还给他瞄了一眼笔记本。“哦。我们这里也是不能画防卫部署示意图的。”美国警察和特工都比较文明,不会强行要求看你拍的照片和记录的文字。尽管作为外国人,记者不受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
“不好意思,你得走了。”过了不久,特工休姆过来催促,“我们的规定是车辆和行人在这里不得停留。给你的时间已经比给其他媒体的多了5 分钟。”
在等15 路车回火车站时,记者碰到同站候车的一个白人女孩。她名叫葆拉,来自圣路易斯,是芝大英文和音乐系学生,几个月前刚在这里租了套宿舍。“我是搬过来后才知道奥巴马住这儿的。”她说,“除了车站改了地点外,其他倒是没有什么不方便。当奥巴马的邻居可能算是一项优点吧。”她笑着说。
不过,和很多菲尼克斯市民都说不一定会投票给麦凯恩一样,葆拉也说她尚未决定投谁的票。让记者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当地很少有人知道住在同城的总统候选人的住址。他们似乎缺少好奇心,也不会因某人是同乡就支持他们,或以他们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