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波茨坦会议的杜鲁门(中)、斯大林(左)和丘吉尔图片来源:环球网
波茨坦会议会场 图片来源:环球网
日本谋求与苏联媾和
1945年1月初,美军在菲律宾吕宋岛大规模登陆,日军大本营设计的菲律宾决战的计划逐渐成为一纸空文。这种形势加深了日本统治集团对战局的忧虑。2月,日本裕仁天皇陆续和曾担任过首相的重臣们会面,听取他们对时局的看法。除了东条英机鼓吹竭尽全力外,其余的人或多或少地流露出悲观情绪。
3月9日傍晚,由美军第二十航空队指挥官柯蒂斯·李梅属下的334架b—29轰炸机,携带2000吨燃烧弹,从关岛、塞班岛和提尼安岛先后起飞,前往东京进行低空轰炸,美军在1500—3000米的高度向东京的25个区投下了燃烧弹。第二天晚上,李梅派出313架轰炸机,带着燃烧弹飞往日本第三大城市名古屋。紧接着又相继对大阪和神户进行了大规模空袭。不到一个星期,日本就有116平方公里的重要工业区化为灰烬。
4月5日,日本小矶国昭内阁总辞职。第二天,苏联政府通知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尚武,表示对于在1946年4月6日到期的苏日中立条约的有效期不再延长。
面对严峻的局势,新的铃木贯太郎内阁积极活动,想与苏联媾和。
苏日谈判秘密进行1945年5月25日夜,美军502架b—29轰炸机对东京的心脏地带进行轰炸,投下了3262吨燃烧弹,首都东京又一次发生大火,已有一半成了废墟。
从天而降的大火迫使赞成与苏媾和的人加快了步伐。外相东乡茂德为打开对苏谈判的途径,决定首先通过非正式的预备会谈,试探苏联的态度。至于代表日本参加预备会谈的人选,东乡看中了前首相广田弘毅。
此时,外国使节已由东京疏散到外地,广田直到6月3日才在箱根地区的疗养胜地见到了苏联大使雅可夫·马立克。在随后两天的会谈中,广田向马立克表达了日本政府希望与苏联缔结友好协定的意图。
6月24日,广田再次拜访马立克,提出用日本的橡胶、锡、铅和钨交换苏联的石油,并暗示日苏两国可以将陆海军联合起来组成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马立克不为广田的引诱所动,声称日本方面必须拿出具体计划来,他才能向本国政府报告。
没过一个星期,心急火燎的广田拿着东乡草拟的提案去找马立克。作为换取日苏之间签订互相支持和互不侵犯条约的条件,日本答应让伪满洲国独立,放弃在苏联水域的渔业权等。
苏联政府迟迟没有答复,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尚武约见苏联外交人民委员(外长)莫洛托夫一事也定不下来。裕仁坐不住了,7月7日,他召见铃木首相,督促加快关于居间调停的谈判,并建议明确提出恳请调停或者派遣特使带上天皇的亲笔信赴苏。
日本此时已获悉美、英、苏三国首脑即将在波茨坦举行会谈,磋商结束对日战争及重建战后世界秩序等问题。为了抢占先机,7月12日深夜,东乡外相发出紧急电报,指令佐藤大使向苏联交涉,请求为特使近卫文及其随员赴苏提供便利,并转达天皇关于结束战争的意图。
佐藤大使接到外务省电报后,立即要求会见莫洛托夫。但是,莫洛托夫以赴波茨坦行期仓促为由,拒绝接见。
波茨坦会议促日本投降
1945年6月18日,新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召开内阁会议,讨论降伏日本的办法。大多数人同意马歇尔将军的意见,在11月发动在日本南部九州登陆的“奥林匹亚”战役。但是,陆军部助理部长约翰·麦克洛伊提出,杜鲁门应该以总统名义致函日本天皇或铃木政府,一方面允许日本在立宪的基础上保留天皇,另一方面威胁说,如果再不投降,那么美国只好使用新式武器———原子弹。
7月16日5时30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戈多成功爆炸。负责制造原子弹工程(即“曼哈顿计划”)的莱斯利·格罗夫斯将军和他的副手托马斯·法雷尔观看了爆炸情况。史无前例的巨大爆炸令法雷尔十分震惊,他不禁喊道:“战争结束了!”格罗夫斯答道:“只要在日本扔它一两颗,战争就结束了。”
7月17日,美、苏、英三国领导人杜鲁门、斯大林和丘吉尔在德国波茨坦开会。
18日下午,斯大林将裕仁要求把近卫公爵当作和平使者加以接待的电报让杜鲁门过目。由于美国早已能够破译日本外务省与莫斯科大使馆的来往电文,杜鲁门对上述电报了如指掌。为了掩饰这一点,他请斯大林自行决定如何处置。
就这样,留守莫斯科的洛佐夫斯基,在让佐藤大使坐等5天之后,于18日深夜交给他一封密函,转达了斯大林的意见,声称由于天皇的建议含糊不清,近卫的使命也不明确,苏联政府无法作出任何确定答复。
苏联政府的回答令日本政府乱了方寸。经过几日研究后,东乡外相于21日夜间不得不让佐藤转告苏联,日本打算结束战争的真实意图:近卫特使的使命,是奉天皇意旨,请求苏联政府尽力斡旋和平,以结束战争,面陈有关这一问题的具体意图,同时商谈关于建立包括战时及战后作为帝国外交基础的日苏合作关系事宜。
尽管日本人一再恳求,苏联却再也没有作出任何答复。同一天,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向杜鲁门宣读了一份原子弹爆炸目击者的报告,详尽地描述了发生在阿拉莫戈多的可怕情景。杜鲁门听后精神振奋,觉得这是上帝对美国的垂青。得知消息的丘吉尔也认为,原子弹是愤怒的基督再临人间。24日,得意洋洋的杜鲁门在当天会议结束时,假装漫不经心地向斯大林说了一句,美国如今“具有一种破坏力异乎寻常的新式武器”。斯大林立刻明白杜鲁门所说的是什么,但他表面上很冷静地回答说,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希望美国人“好好用它对付日本人”。
随着投放原子弹的准备一切就绪,剩下的就是要向日本发出最后警告了。7月26日,杜鲁门下令由华盛顿的战略情报局公开向日本播发公告。由于苏联尚未对日宣战,便由美国征求中国政府同意后,以中、美、英三国政府的名义发布,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
厄运来临前的挣扎7月27日上午6时,东京的“海外放送受信局”收听到了《波茨坦公告》。东乡在研究公告内容后,得出两点看法:从苏联未参加公告的签署来看,似乎苏联仍维持对日本法律上的中立;同盟国已放弃以前绝对无条件投降的主张,而是提出了同日本建立和平的八项特殊条件。基于以上判断,东乡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为给今后的和平谈判留下后路,对《波茨坦公告》不予拒绝是必要的;第二,应等苏联对派遣近卫特使一事作出最后答复后,再决定日本的态度。
在下午的内阁会议上,对是否在日本国内发表《波茨坦公告》,争论相当激烈,最后决定予以发表,但其中可能挫伤国民战斗意志的词句(如允许军队解甲归田和无意奴役日本民族等条款),暂时不予发表;同时,政府坚决不发表任何意见;各报刊登时应低调处理,用小号字体印刷。
第二天清晨,各报遵照内阁方针发表了有关消息,没有刊载社论。但《每日新闻》用大字标题宣称三国公告是“可笑的事件”;《朝日新闻》则表示《波茨坦公告》“并不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只能加强我国政府不屈不挠地将战争进行到底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心”。
此时的日本统治集团并没有意识到大难临头,他们估计,最坏的情况不过是盟军对日本本土的空袭会更加激烈,直至最后登陆而已。况且,他们对争取苏联调停抱有希望。
日本政府把希望都寄托在斯大林回到莫斯科后会作出有利的答复。东乡不断地催促佐藤大使,请他再作努力,无论如何使苏联对派特使一事产生热情,并说:“就目前这件事而言,一日之差可能导致千年悔恨,请你即与莫洛托夫进行一次会谈。”
就在日本政府迫不及待地请求苏联人为其说话的时候,美国为投放原子弹而进行的准备工作已接近尾声了。
原子弹刚响苏联就出兵
当美国确知日本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之后,立即启动了原子弹轰炸计划。8月8日广岛时间8时15分17秒,美国将第一颗原子弹“小男孩”投向了广岛。
原子弹对日本造成的毁灭性打击,使斯大林意识到,一旦蒋介石认清了形势,必然会作出对苏朕不利的决定——拒绝让苏联出兵。同时,美国方面由于原子弹的威力,对以前答应苏联出兵的做法有些后悔。于是,斯大林于8月8日正式对日宣战,同时参加《波茨坦公告》。
在莫斯科,一直避而不见日本人的莫洛托夫突然召见佐藤大使。佐藤还来不及用俄语向这位外交人民委员致意,莫洛托夫把手一挥,然后就向他宣读了苏联对日本的宣战书。宣战书的结尾处说:“自明日,即8月9日起,苏联将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
两个小时后,苏联远东红军元帅华西列夫斯基一声令下,160万大军兵分三路向“满洲国”发动全面进攻。这些军队大部分是苏联用几个月的时间从西部战场调集过来的,苏联事实上早已做好了对日作战的准备。不到一周,在中国抗日军民和苏联红军的打击下,日本关东军主力全线崩溃。日本法西斯的末日终于来临。(刘作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