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春,一个富有诗意的中文名,一位超有个性的美国老太太。
她从不穿裙子、高跟鞋,更别提化妆。但丈夫、孩子和朋友们都认为她很美。
她是个天生的科学家,曾参与美国最早的核武器研制,然而,投放到广岛、长崎的两颗原子弹炸伤了她的心。
她为了理想,追随未婚夫千里迢迢来到中国,找到了一生的事业。
她最崇拜的人是毛泽东,最大的梦想是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
2009年春,88岁的她对记者说:“我对我的一生很满意。没有遗憾。”
寒春:一位美国理想主义者的中国实践
文 李舒亚/人民画报
寒春老人倚靠在藤椅里,言语不多。北京的四月天,大部分人已换春装,而寒春仍穿着棉背心,绿色的鸭舌棉帽下面露出银白的短发。“我怕冷。”她说。
1979年5月,《人民画报》曾刊登题为《阳早和寒春在中国》的报道。因为是著名的国际主义者和外国专家,那时,老一辈的中国人,很少有人不知道他们夫妇。
转眼30年过去。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寒春可能过于“革命”了,离时代有点远。不过,了解她的经历,会较容易理解她。她的理想,以及她对理想的执著,依然令人崇敬。
寒春在家中接受记者采访。 摄影 刘嵘/人民画报
“要想享受,就不来中国了。”
寒春的家,在北京郊区的昌平区小王庄农场,是北方农村常见的红砖平房小院。自1982年任中国农机院顾问以来,寒春和丈夫阳早一直住在这里。2003年阳早去世后,寒春一人独住,由保姆照顾。
曾经,不少人对这个小院的简陋印象深刻。墙体年久失修,家具基本来自上世纪60年代,这似乎与寒春和阳早双双享受国家副部级待遇的级别不大相称。一张用两堆砖头和一块木板搭成的书桌,寒春用了25年。“美国人讲究实用,不觉得砖头当书桌有什么不好。”儿子阳和平解释道。
在寒春看来,物质条件实在不那么重要,“要想享受,就不来中国了。”她最看重的是,不能搞特权主义。直到2007年,农机院的领导多次劝说,“现在大家都改善了,您年纪也大了,不能还住漏雨的房子。”寒春才勉强同意简单装修。
现在,屋子的陈设依然奉行简约主义,内院的门框和过道的弧形门略带一点西式风格。客厅里,一套竹沙发,两张木桌,几个书柜。最引人瞩目的是,电视背后的墙上有一幅内容为“毛主席在长征路上”的油画。角落里的挂历也以毛主席为主题,书柜里的书名出现得最多的还是“毛泽东”三个字。寒春认为,毛泽东是20世纪最重要的人物,毛泽东思想确实为全人类找到了一个可行的道路。那也是她和阳早为之奋斗一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