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在北京,参加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青年正在认真答卷。
1977年8月,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了一个重要会议——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重启关闭10年之久高考之门的序幕,就在这次会议上拉开了。
座谈会上,一些高校代表对当时大学招生实行的“自愿报名,基层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方针提出异议。他们说,招生是保证大学学生质量的第一关,它的作用就像工厂对原材料的检验一样。现在不是没有合格人才可以招收,而是现行招生制度招不到合格人才。因此,“十六字”方针不推倒,招生质量就得不到保证,“读书无用”的社会风气也不可能扭转。会议气氛热烈,一人陈词,群起共鸣。
代表们的发言引起邓小平的高度重视,他果断决定,“十六字”方针必须推倒,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就从今年开始。邓小平的话语使与会者兴奋不已,全体代表起立鼓掌,掌声持续了好几分钟,连人民大会堂的工作人员也情不自禁地一起鼓起掌来。
邓小平在有关高等学校招收新生文件的送审稿中,对高考招生的政审条件作了大段删改。他明确指出: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1978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1977届新生在学习中交流。新华社发
在邓小平的推动下,教育部在1977年八九月间召开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10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通过了这一意见。10月12日,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10月22日,《人民日报》刊登《就今年高等学校招生问题,教育部负责人答记者问》的报道,向全国人民正式公布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喜讯传来,举国振奋。历经岁月蹉跎的有志青年像是黑夜里突然看见了火光,他们热血沸腾,希望再起,不少人一时泪流满面,痛哭失声!“文化大革命”以来,他们的前程被严重地耽误了,他们要找回失落的梦想。
1977年冬天,570万年龄参差不齐的青年走进了高考考场。这次考试规模之大,不仅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最高纪录,亦堪称世界之最。由于没有足够的纸张印刷考卷,中央决定,暂时搁置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计划,调用纸张先行印刷高考试卷。
高考之门终于开启。在这个历史的拐点上,许多人的命运改变了。1978年春天,27.3万名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意气风发地踏进了大学校园。
高等学校招生进行严格考试,实现公平竞争,择优录取,基本上杜绝了“走后门”的现象。录取工作重在本人表现,上大学可以不受家庭问题的牵连,分明已经透出拨乱反正的气息。高等学校新的招生制度的实行,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大大激发了广大青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中国重新开启高考之门,预示着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时代的来临!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