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09-09 15:16:25
一名游客经过原子城景区的中国核武器研制事业的功臣雕像墙(8月18日摄)。
被誉为“原子城”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府西海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大批建设者、科研工作者在金银滩草原深处从三顶帐篷起家,启动代号为221的中国核武器工程,用自己的智慧、青春和热血,先后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为维护我国及世界和平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当年的建设者如今已是白发苍苍,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依然激动不已。上世纪50年代中期,新生的共和国百废待兴,困难重重,经济基础、技术水平都十分落后。然而,在各种威胁面前,为了拥有让中国人能够扬眉吐气挺直腰板说话的“争气弹”,成千上万的建设者、科研工作者呕心沥血,在海拔3000多米的金银滩草原深处攻克了原子弹、氢弹的尖端科学技术难题。
1995年5月1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全面退役。该基地环境整治符合国家有关环保法规要求,并已通过国家验收,退役后的基地整体移交给地方政府。2001年,青海原子城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1月又被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铸剑为犁,经过多年的建设,昔日的“神秘禁区”如今已发展成为勃勃生机的草原新镇。近年来,海北藏族自治州利用原子城、金银滩的品牌优势,重点打造“神秘原子城、浪漫金银滩”旅游品牌,每年吸引着数十万名游客前来参观。新华社记者侯德强摄
如今的金银滩草原,云海、牧场与帐篷相映成画(8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侯德强摄
这是建设者在核武器研制基地的建设场景(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做出过贡献、如今家住金银滩草原的牧民小里毛高兴地展示有关部门颁发的荣誉证书(8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侯德强摄
这是原子城纪念馆内的原子弹、氢弹模型(8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侯德强摄
年近60岁的石发友老人站在第一颗原子弹装运上车的地方留影。他曾经担负过核武器研制基地的后勤保障工作(8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侯德强摄
昔日的原子城“神秘禁区”如今已发展成为现代化的草原新镇(8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侯德强摄
这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初建时的全貌(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一群牦牛在原子城所在地西海镇附近的牧场吃草(8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侯德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