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功福(右)在指导青年技术人员修理设备(9月2日摄)。
9月2日,记者见到60岁的陈功福,他正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下属一家研究所的车间里,指导年轻的技术人员修理设备。这位今年9月1日刚刚办完退休手续,返聘后第一天上班的老人,礼节性与记者寒暄几句后,就把记者“晾到一边”,专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了。
1949年9月1日,陈功福出身于四川省乐山市。小时候,尽管家里很穷,陈功福的父母依然咬紧牙关,让孩子读完了小学和中学。由于母亲多病,中学毕业后,陈功福就肩负起了照顾家人的责任,买菜、做饭、洗衣……1977年,已近而立之年的陈功福欣喜地参加了高考,并被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录取,成为他那个年代的少数幸运儿之一。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共和国“两弹”的摇篮。1982年,大学毕业的陈功福来到这里,分配在设备维修岗位。春去秋来20多个年头,陈功福兢兢业业地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共和国核事业默默奉献着。
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陈功福所在的研究所,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细致、沉稳的人。所里的同志告诉记者,老陈具有一身的硬功夫,他能找到很多种设备故障并维修好。老陈甚至可以从纷繁的集成电路板上,找到具体故障点,并将其修复。在老陈和他同事们的手中,许多“超龄”设备至今依然卓越地运转着。
陈功福告诉记者,参加工作20多年来,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一次设备维修。在中物院的一次试验中,参试人员已经陆续去到试验场,但产品在最后一道工序因为焊机突发故障而无法完成。前方的参试人员在等着产品到达,负责设备维修的陈功福压力可想而知。经过两天紧张的工作,老陈和他的同事们终于千方百计排除了故障,保证了前方试验在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
如今,老陈和他的老伴都在中物院退休了。回首自己的一生,老陈感慨说,与同龄人相比,他已经是很幸运的了。尽管在中物院这样的科研单位,自己干的只是保障性质的工作,没啥科技成就,但能够为共和国的核事业尽一份力,是件很光荣的事情,没啥遗憾的。新华社记者 陈燮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