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前右)在检查初生婴儿的健康情况(资料照片)。
1901年,林巧稚出生于厦门鼓浪屿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给她取名巧稚。
1921年,20岁的林巧稚离开家乡乘船来到上海,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女性作为男人的附属品而存在,即使到了二十世纪初,职业女性仍然凤毛麟角。从小接受西式教育的林巧稚很早就确立了一个理想:怀着非凡的爱,做平凡的事。
1929年,林巧稚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堂,获医学博士学位。
林巧稚从在协和做见习医生起,见到产妇疼痛,就会主动伸出双手抚慰产妇。有时候宫缩来了,产妇屏住气,会把林巧稚的手捏得青紫肿胀,而她一声不吭。
20世纪30年代初,林巧稚对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生殖道结核进行研究;40年代末,开始对滋养细胞肿瘤和其他妇科肿瘤进行研究;50年代,她提出和组织了北京地区大规模的子宫颈癌普查普治,对新生儿溶血症诊治成功;60年代成功切除重达56斤多的巨瘤;80年代主持编纂《妇科肿瘤》。她为新中国妇产科学的创建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上世纪50年代筹建了北京妇产医院,为我国妇产科学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接班人。她带头主编科普读物,造福于亿万妇女儿童。她不仅医术高明,医德医风与奉献精神更是有口皆碑。自她走上工作岗位到临终前夕,心中装着的只有妇女、儿童的安危。
林巧稚在产房里度过了50多个春秋,亲手迎接了5万多条小生命来到人间,这个不曾做过母亲的伟大女性被人们尊称为“万婴之母”。虽然没有自己的孩子,但林巧稚却是最伟大的母亲。许多父母给孩子起名为“念林”“怀林”“敬林”,以表达对她的敬爱和纪念。她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人民,被誉为“卓越的人民医学家”。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妇产医院名誉院长、全国妇联副主席。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学部委员(院士)。她是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1983年,林巧稚在北京逝世,终年82岁。
新华社发
林巧稚(右三)和其它医务工作者在一起总结临床治疗经验(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