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寺堡区南川乡南源村秦腔剧团的演员在农闲时排练节目(2009年12月26日摄)。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10年前的红寺堡是一片荒滩戈壁,生态环境非常恶劣。“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成了移民开发之初红寺堡的真实写照。
红寺堡区南川乡南源村第一批移民到此的农民胡玉忠回忆起10年前的红寺堡:“光秃秃一片,风沙大得不见人,心里没一点底”。
本着“迁得出、稳得下、富得起来”的移民思路,红寺堡区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使农民收入从不足500元增至2900多元。
历经10年的发展,昔日的荒漠戈壁变为绿洲沃野,当地生态环境,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10年来共开发水浇地40万亩,搬迁安置贫困群众近20万人。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2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近1000平方公里,林木、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了39%和75%。医疗、教育、交通、文化等民生事业也随着移民区的发展蒸蒸日上。
如今,胡玉忠种了12亩葡萄,4亩枸杞,又开了自己的面粉加工厂,一年收入4万多元。胡玉忠说:“现在红寺堡树多了,风沙少了。人吃水,地浇水都不愁。”
搬迁以前,胡玉忠在西吉县老家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十年九旱的气候条件,往往是广种薄收甚至颗粒无收,只能维持基本生活。今昔对比,胡玉忠感慨“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红寺堡区工委书记南武征说:“西部大开发今年刚好是十年,红寺堡开发也是十年。红寺堡的变化得益于西部大开发的好政策。”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农民在粮食收购点装运玉米(2009年12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