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设立100周年纪念日。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女性在争取和平、平等和发展的道路上,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杰出代表,在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建设进程中,更有一个个普通平凡的女性,以她们的勤奋劳作和无私奉献,成为巾帼楷模。她们是社会的一面旗帜,是中国女性的骄傲和自豪!
1953年,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鲜慰问团文艺工作团在前线进行慰问演出中,常香玉在演唱志愿军抗美援朝小调。“谁说女子不如男”,人民艺术家常香玉以一出豫剧《花木兰》风靡艺坛,家喻户晓。戏比天大。常香玉把对艺术永无止境的追求当作自己生命的全部,她广泛吸收京剧、评剧、秦腔、河南曲剧以及坠子、大鼓等艺术之长,以丰富自己的唱腔和表演,同时把风格不同的各种豫剧唱腔──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等,融会于豫西调中,独创新腔,成为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使一个乡间小戏成为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不仅唱遍黄河两岸、大江南北,而且走出了国门,拥有亿万观众和戏迷。她的代表剧目有《拷红》、《白蛇传》、《花木兰》、《战洪州》、《大祭桩》和现代戏《人欢马叫》、《红灯记》等。1948年,她在西安创办香玉剧校,后改为香玉剧社,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演员。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她率领剧社在西北、中南等地区义演,以演出全部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被誉为“爱国艺人”。2003年底,当得知奥林匹克中心工地有一场专门慰问河南民工的演出,正在北京住院的已80岁高龄的常香玉,不顾身患癌症,拔掉输液管,在家人的搀扶下登上舞台。她清唱了一段《柳河湾》,成为她一生舞台生涯的绝唱。她是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追授她“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2008年7月22日,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右)在2008年敦煌艺术大展上为来宾介绍。樊锦诗,浙江省杭州市人,现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扎根戈壁沙漠40多年,潜心于敦煌石窟的考古研究,为敦煌莫高窟这一人类宝贵的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作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敦煌的女儿”。她提出了“莫高窟治沙工程”等13项文物保护工程,独创了一套新型砂砾岩石窟崖体裂缝灌浆、风化崖面防风化加固的材料、工艺和技术,使莫高窟文物保护环境得到改善,本体病害和损毁得到遏制。她规划出新世纪敦煌文物保护与利用的蓝图,首次提出了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敦煌壁画、彩塑艺术永久保护和展陈利用的构想并付诸实施。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她积极开展文物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成功解决了敦煌石窟研究和保护的有关难题。她牵头起草的《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成为甘肃省第一部为保护一处文化遗址作出的专项立法。她编写的26卷大型丛书《敦煌石窟全集》集中展示了敦煌石窟百年研究的成果。她是中共十三大代表,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