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侯少华(中)在广西参加摄影报道小分队时,采访巴马瑶族自治县旅游节。新华社记者王成云摄
刺绣是妇女们从小就开始学习的课程,她们的聪明才智在其刺绣品上得以发挥(1996年摄)。
在贵州省六枝特区与织金县交界的梭嘎、新化、阿弓三角地区的大山里,居住着苗族大家庭中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分支——长角苗族,总人口约5000余人,仅分布在这里的12个自然村寨中。长角苗族择高山而居,从不与外族通婚。由于对牛的崇拜,至今仍完整保持和延续着一种古老的、以木制长角头饰为象征的独特文化。六枝特区梭嘎乡的陇嘎寨就是长角苗寨中较具代表性的村寨。新华社记者侯少华摄
在当年中国工农红军强渡乌江的江界河渡口附近,一座当今世界最大跨径的混凝土桁式桥梁——贵州江界河大桥已建成通车。该桥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桁式组合拱桥结构,主跨330米,全长461米,为世界同类型桥梁之首(1999年摄)。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素有“地无三尺平”之称。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1949年以前,贵州的交通发展非常落后,运输主要靠人背马驮。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一五”、“二五”时期,特别是“三线”建设时期,为贵州的交通发展奠定了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贵州的交通运输得到快速发展。目前,贵州全省通车里程已达33211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8.84公里。新华社记者侯少华摄
2008年11月,侯少华(右)在广西参加摄影报道小分队时,在漓江上拍摄。新华社记者王成云摄
2005年6月9日,几位农民挑着担子从田埂上走过。
高坡是一个以苗族为主、汉族和布依族杂居的苗族自治乡,山高路险、谷深坡长,在绵延起伏的喀斯特地貌上,田园点缀其间,每年春耕之时,大批旅游者和摄影爱好者纷纷来这里观光和采风。新华社记者侯少华摄
生命之土——中国贵州贫困山区农民背土造田
珍贵的泥土寄托着大关村人的希望(1998年摄)。 新华社记者侯少华摄
2003年5月8日,贵州洪家渡水电站的建设者们在大坝发电厂房施工。
国家重点工程贵州洪家渡水电站是我国乌江流域水电开发10个梯级电站的龙头电站,具有防洪、灌溉、旅游、航运、改善库区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该电站于2000年11月8日开工,总装机容量为3台20万千瓦机组,总库容量49.47亿立方米,调节库容量33.61亿立方米,首台机组预计2004年7月发电。它的建成将直接、间接地带动库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库区人民的生活条件。新华社记者侯少华摄
贵州屯堡人——母与子(1994年摄) 新华社记者侯少华摄
2006年10月6日,法国选手在比赛中奋力划行。
当日,2006年皮划艇激流回旋中国国际公开赛在贵州省麻江县下司镇开赛。来自法国、美国和中国的近50名选手参赛。新华社记者侯少华摄
2004年3月11日,四川剑南春女足21号罗清秀(左)与天津汇森队3号包丽华争顶头球。
当日,2004全国女子足球联赛第一阶段比赛在贵州结束,四川剑南春队以2比1战胜天津汇森队。 新华社记者侯少华摄
贵州省安顺市大西桥镇九溪大寨一老年妇女去世后,亲属举行送葬仪式(1994年摄)。
贵州省聚居着14个少数民族,这些有着不同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的民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鲜为人知的丧葬习俗。新华社记者侯少华摄